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0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出版广告热线:0937-6224603






凡人英雄的“怂”与“勇”

——观电影《万里归途》有感

徐兆宝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乐府的壮怀诗句,穿越千年风沙,落在《万里归途》的银幕上时,竟有了不一样的分量。原以为撤侨故事该是炮火连天的宏大叙事,可看着宗大伟攥着外交护照在努米亚的废墟里踉跄,成朗举着手机在枪口下护着同胞,才忽然懂了:有些“征途”没有长枪骏马,却藏着比战场更重的担当——那是125个同胞的回家路,是每个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根”与“归”。

这部从利比亚撤侨的真实事件里长出来的电影,最戳我的,是它没把英雄架在“神坛”上。宗大伟哪是什么无所不能的外交官?妻子打来电话说孩子快出生了,他对着听筒强装镇定,挂了线却红了眼眶;战友章宁倒在他面前,他缩在断墙后,手指把染血的护照捏得皱成一团,连哭都不敢出声;穆夫塔的左轮手枪抵住他太阳穴时,我清楚看见他肩膀在抖——可就是这么个带着“怂”劲的普通人,却咬着牙把125个人从沙漠里带了出来。

以前读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总觉得这话离自己远,直到看见宗大伟,才忽然明白:勇敢从不是没有恐惧,是怕得要死,还敢往前走。他第三次说“面具戴太久,真的变成你的脸了”,我鼻子一酸——那哪是面具啊?是他把“外交官”三个字,活成了自己的命。这份“不完美”的勇敢,比任何光环都更让人记挂。

宗大伟的“世故坚韧”和成朗的“理想纯粹”,像极了生活里两代人的较劲,却也把“家国情怀”说透了。成朗梗着脖子要“把真相告诉大家”,觉得瞒着同胞就是欺骗;宗大伟却皱着眉说“先稳住人心”,怕一慌就走不出沙漠。开始我还觉得成朗太愣,直到看见他在风沙里喊“我们走出去”,嗓子哑得快说不出话还没停才懂了:理想不是飘在天上的云,是摔在地上还能捡起来接着跑。

而成朗接过带队重任的那一刻,宗大伟最终把真相说出口的瞬间,我忽然明白:没有哪种“保护”是绝对正确的,可两代人的心是通的——老一辈怕“护不住”,年轻人怕“对不起”,这份牵挂凑在一起,就成了能扛住风雨的劲。家国情怀从不是僵化的教条,是老一辈的“我来扛”,是年轻人的“我跟上”,一代代传下去,就有了新的温度。

电影里的“中国力量”,没喊一句口号,却处处都在。宗大伟掏出外交护照,哈桑原本横着的脸一下子软了;成朗举起手机放国歌,叛军的枪竟下意识往下垂;最后救援机飞来时,舱门开的那道光,比任何特效都亮——我忽然想起去年在国外丢了护照,中国大使馆的人连夜帮我补办,说“别慌,有我们呢”。原来“背后有祖国”不是空话,是你在外面受了难,一转身就能看见的依靠。

就像电影里说的“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国家”,这话平时听着轻,可在战乱里,却是能救命的底气。“中国人”这三个字,在那一刻成了最安全的标识。

影片的叙事也透着巧劲,“面具”是明线,串着战友情、职业魂;《一千零一夜》是暗线,藏着希望。法提玛坐在废墟上读辛巴达回家的故事,声音软软的:“只要一直讲下去,我们就会一直陪着你。”炮火声里的童话,比任何刻意的煽情都戳人。原来再苦的日子里,只要有“回家”的念想,有人陪着,就总能熬过去。这电影没把撤侨拍成流水账,倒是把“希望”藏在了孩子的声音里,藏在了每个人“再走一步”的坚持里。

结尾的对比,像巴掌一样打在心上。宗大伟回到国内,春节的烟火暖烘烘的,家里有等着他的妻子;可镜头一转,努米亚的街道还在炸,有人哭着找家人。我们天天过的“平常日子”,竟是别人拼了命想求的安稳。片尾放真实撤侨画面时,有人扑在祖国的土地上哭,我旁边的观众也在抹眼泪——原来电影里的每一步,都是真的;那些我们没看见的地方,真的有人在为我们扛着风雨。

“何以家国兴?赖有柱石擎。”走出影院时,天已经黑了,路灯亮得暖。摸了摸口袋里的身份证,忽然觉得踏实。《万里归途》讲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每个中国人的故事——是不管你在哪,祖国都要把你接回家的执念;是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替你挡住了风雨。

这份情,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血脉里的。当我们在和平年代回望那段战火中的归途,看到的不只是外交官的坚守,更是一个国家对公民的承诺:你的归途,祖国来护;你的安稳,有人来守。而这份承诺,就是每个中国人心里,那抹永远亮着的中国红。

--> 2025-10-14 ——观电影《万里归途》有感 1 1 嘉峪关日报 content_136732.html 1 凡人英雄的“怂”与“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