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0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出版广告热线:0937-6224603






长城砖石间的文明密码

——纪录片《守望·嘉峪关》的四维叙事与精神重构

康晓云

站在嘉峪关斑驳的城墙下,触摸那些被六百年风沙打磨得温润的砖石,忽然明白:长城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军事屏障,而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史诗。

由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摄制的纪录片《守望·嘉峪关》以新颖独到的艺术洞察力,将“天下第一雄关”及长城的守护故事升华为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当代叙事。作为有幸参与其中的长城爱好者,我亲自见证这部“急就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淬炼出超越时空的文化光芒。该片通过历史的深度、现实的厚度、科技的高度以及人文的热度四个维度,织出一张立体的文明守护之网,不仅重新定义长城纪录片的美学标准,更在当代语境下完成对长城精神的文化重构。

历史的深度:从砖石考据到精神解码

《守望·嘉峪关》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将长城研究从物质层面推向精神维度。片中张晓东破译“蔡止梅起”长城工牌密码的场景,堪称历史微观研究的典范。那块1975年出土的工牌,尘封三十年后终于吐露真言:“六支工队,六份生死契约”所揭示的,不仅是明代筑城工程管理的严密制度,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精神的制度化呈现。当解说词道出“制度,才是长城最坚固的基石”时,我突然领悟:长城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物理规模,更在于它体现中华文明将道德伦理转化为可操作制度的卓越能力。

作为戏台匾额“篆正乾坤”考证过程的亲历者,我深切体会到该片对历史细节的尊重。摄制组不惜耗费宝贵时间,完整记录我们发现“篆”实为“彖”的通假字且在《周易》中被解释为“德”的学术过程。另外,在山西也发现两座匾额为“篆正乾坤”的明清戏台,由于时间紧张,摄制组未能到现场“取证”,这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这一发现不仅纠正了“义正”或“蒙正”的误读,更揭示戏台“以德正世、以文化人”的深层功能。当解说词阐释关帝信仰如何通过戏曲教化强化军民价值认同时,该片完成了从物质遗产到精神遗产的认知飞跃——戏台和庙宇,实则是比砖石更坚韧的“精神长城”。

片中对十营庄子(小钵和寺)的考古叙事尤为精彩。这座长城军事哨卡,在镜头下成为层层历史积淀的“地质剖面”:戈壁水网上的烽燧、战乱时的藏粮密室、丝路驼铃最后的回声……解说词以诗性语言道出“层层历史在剥落的墙体中诉说”,将建筑考古提升至文明记忆的高度。这种将物质遗存置于精神史框架下的叙事策略,使《守望·嘉峪关》超越普通纪录片的信息传递功能,成为一场关于历史认知的哲学对话。

现实的厚度:守护者群像与日常史诗

在呈现历史深度的同时,该片以罕见的叙事耐心,塑造出一组鲜活的长城守护者群像。张晓燕的故事被讲述得特别丰满——从为20元门票而犹豫的中原姑娘,到“百问不倒”的专业讲解员,她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长城精神传承史。“20万字读书笔记垒起的知识长城”“把游客分成六类”的讲解智慧,展现一位普通工作者如何将职业升华为使命的过程。特别是2011年她通过一场临时讲解促成20.3亿元保护资金的细节,生动表明,真正的文化守护需要将专业话语转化为社会共识的沟通能力。

巡查员团队的故事则揭示长城保护的另一种现实。镜头跟随他们在戈壁荒滩颠簸前行,记录下他们为大红泉墩建立“健康档案”的专业过程:含水率、裂缝宽度、侵蚀速率……这些冰冷数据背后,是守护者与自然侵蚀的积极抗争。片中巧妙穿插1907年斯坦因的记录与1956年居民迁离的历史片段,使现实保护工作获得历史纵深感。安献忠一家从“水源守护者”到“遗址巡查员”的身份转变,更暗示长城保护中民间力量的不可或缺。

作为该片拍摄过程的见证者,我目睹摄制组如何捕捉这些日常史诗。为了邂逅最佳光线,摄制组成员早起晚归,无数次冒着酷暑奔波于市区与戈壁滩之间;为完整记录一次墙体勘测,录音师在狂风中反复调整话筒位置。这种对专业细节的执着,恰是该片能呈现“现实厚度”的技术保障。导演陈贵表示:“我们要拍的不是风景明信片,而是文明守护的毛细血管。”这一创作理念,使得《守望·嘉峪关》中的人物故事具有超越个体的象征意义——他们是当代长城文化守护者的集体肖像。

科技的高度: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该片对长城遗址科技保护的呈现,展现出开阔的文明视野。敦煌研究院实验室的场景令人震撼——夯土样本在纳米级显微镜下显露的微观结构、荧光试剂裂隙检测的冷光成像、多耦合实验室的风化模拟……这些画面将最前沿的科技手段转化为可视的文化语言。解说词“科技正将被动抢救转为主动防护”的论述,准确指出文物保护范式转变的关键。

该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科技与传统对立,而是展现二者的创造性融合。双井子堡修复工程中,“每层15厘米逐层夯实”的传统工艺与“含盐量低于0.15%”的现代标准并行不悖;“木杵落点密如繁星”的劳作美学与“新旧土层肌理匹配”的科学要求相得益彰。这种“以古法结合科技”的保护哲学,正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精神的具体实践。

中国长城预警监测系统的展示场景具有未来启示性。千里之外烽燧的实时监控、亚毫米级激光扫描的数字建模,这些技术不仅拓展保护的物理边界,更构建起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当该片将无人机巡检的嗡鸣声与冯胜将军筑城的夯土声并置交融时,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技术对话——从夯土到数字,守护文明的工具在变,但守护的初心未改。

人文的热度:从集体记忆到未来想象

《守望·嘉峪关》最动人的是其洋溢的人文关怀。片中对《孟姜女》情景剧与激光投影演出的记录,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双创”的思考。当古老的“哭墙”被科技光影重新诠释,当“丝路驼队”在数字技术中复活,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和发展不是对历史的消解,而是通过现代语境的重新编码,使历史获得与当代对话的能力。

该片尾声,尤显匠心。张晓燕与孩子关于“长城为什么这么长”的对话,道出朴素而深刻的真理——长城的物理存在或许会风化,但只要文化记忆代代传承,其精神就永不消逝。这种将保护延伸到教育维度的思考,使《守望·嘉峪关》具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

网状叙事与精神重构的艺术突破

作为纪录片,《守望·嘉峪关》在艺术形式上实现显著突破。以《晓燕说长城》贯穿首尾的网状结构,打破线性叙事的局限,使不同时空的故事形成互文关系。这种结构本身就成为“长城作为文化网络”的隐喻——每个故事都是网中的一个节点,单独成立又相互支撑。

该片对“守望”主题的挖掘达到哲学高度。在物质层面,守望是防止墙体倒塌;在精神层面,守望是保持文化记忆的延续;在时间维度,守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永恒。这种多层次的主题开发,使该片具有复杂叙事的艺术魅力。

作为该片的受访者和见证者,我深知这部“急就章”的创作艰辛。在条件有限、人手不足、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团队以惊人的专业精神完成一次文化抢救——不仅抢救长城物质遗存,更抢救附着其上的精神价值。当镜头扫过那些在戈壁夕阳中工作的背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纪录片团队,更是文明守护者的时代剪影。

纪录片《守望·嘉峪关》最终告诉我们:长城的伟大,不在于它曾经阻挡过什么,而在于它始终在连接历史与当下,连接个体与集体,连接科技与人文,连接现实与梦想。在这部纪录片建构的四维守护空间中,每一块砖石都成为文明密码的载体,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基因的守望者。它让我们明白,在今天,守护长城不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种文明存续的方式,更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精神主体性和积极创造性的根本实践和源泉动力。

--> 2025-10-14 ——纪录片《守望·嘉峪关》的四维叙事与精神重构 1 1 嘉峪关日报 content_136731.html 1 长城砖石间的文明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