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0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出版广告热线:0937-6224603






生态宜居 鸥遇雄关

——嘉峪关的绿色诗篇

贺建琨

清晨的北大河,水面如镜。一缕阳光刺破祁连山的轮廓,为河岸镀上金边。忽然,一群遗鸥掠过天际,雪白的羽翼在风中舒展,如散落的音符,在嘉峪关的苍穹下谱写着生命的乐章。这是它们第二年选择在此驻足,而这座六百余年的雄关,正以愈发温厚的怀抱,回应着自然的馈赠。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迁徙路线堪称一部生态“晴雨表”。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近乎苛刻——水质需清澈,食物链需完整,人类活动需克制。曾几何时,遗鸥只是西北戈壁的匆匆过客,而如今,北大河畔的浅滩成了它们长途跋涉的“服务区”。

镜头下的画面诉说着改变:成群遗鸥时而俯冲觅食,激起晶莹水花;时而单脚立于礁石,与远处烽燧构成古今对话;更有幼鸟在芦苇丛中蹒跚学飞,将生命延续的希望植入这片土地。生态学家指出,遗鸥连续两年选择嘉峪关,意味着这里形成了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而北大河综合治理工程成果化作遗鸥翅膀下的风,托举起一座城市的生态觉醒。

嘉峪关的转变,是一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的启示录。这座因“酒钢”而兴的城市,曾面临所有重工业基地的生态难题。但近年来的“生态突围”令人惊叹:戈壁造林工程让30万亩荒漠披绿,城市绿地率达39.2%;北大河从季节性断流的“伤痕”变为贯穿城区的生态廊道,与关城、悬壁长城共绘山水画卷。

在摄影师的镜头语言里,钢铁厂冷却塔的白雾与遗鸥群飞的轨迹同框,远处祁连雪山映衬着美丽的遗鸥。这种视觉张力,恰是嘉峪关转型的隐喻——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新兴生态经济并行,让“戈壁明珠”焕发新辉。正如市民兰女士所言:“以前总觉得生态是江南的事,现在遗鸥来家门口做客,才懂得大西北的苍茫里也能长出春天。”

北大河岸上,志愿者正在引导游客文明观鸥。这些人鸟和谐的场景,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智慧——生态保护不是冰冷的隔离,而是建立充满尊重的相处之道。

照片中那些动人的细节:孩童举起望远镜时屏住的呼吸,老者记录鸟种时颤抖的笔尖,摄影师为等待最佳光影在寒风中伫立的身影……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当人类学会放轻脚步、压低声音,自然便会报以最慷慨的馈赠。

暮色中的嘉峪关城楼,砖墙依旧镌刻着六百年的风霜,但城下的风景已换了新篇。遗鸥的剪影与长城垛口重叠,仿佛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态观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座曾以“天下第一雄关”闻名的城市,正在书写新的传奇——在这里,钢水与清流共鸣,黄沙与绿洲共生,而遗鸥的翅膀划过天空,为嘉峪关盖下一枚鲜活的生态印章。

当生态宜居不再只是愿景,当“鸥遇雄关”成为年年践约的相逢,嘉峪关证明:最好的发展,从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让文明成为自然的和声。

--> 2025-04-22 贺建琨 ——嘉峪关的绿色诗篇 1 1 嘉峪关日报 content_117773.html 1 生态宜居 鸥遇雄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