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杨亮)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精心描绘城市“颜值”,精致塑造城市“气质”,不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以城市更新提升治理温度。紧密结合城市体检报告中指出的弱项短板,精心构建“59+12”城市体检特色指标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依据。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战略,组织实施中核嘉峪关综合保障区以东片区管网提升更新等15个项目,计划争取资金7.1亿元。大力推进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等14个惠民项目,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以智慧赋能提高治理精度。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推出“4+11”工改体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广“嘉峪关城建随手拍”微信小程序,用好智慧路灯管理系统,以群众问题诉求为导向,办理“12345”热线和“城建随手拍”反馈问题,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做到“小事不小视”。优化智慧服务,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数字住建、城市CIM平台建设,动态完善城市总图,通过一张图实现城市供水、供热、燃气等管网和设施动态监管、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升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管控能力。
以安全底盘筑牢发展防线。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理念,紧盯重点行业和领域,力争安全生产零事故,筑牢城市安全底线。对C、D级自建房整治情况全面“回头看”,确保自建房整治销号率常态化保持100%。健全完善行业领域制度基础,建立全域市政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加快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持续加强基本建设程序监督管理,常态化开展建筑工程建筑市场专项检查、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和勘察设计企业动态核查,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实名制管理,做好企业资质延续,推动建筑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以“四不两直”方式全面排查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推动安全生产监督覆盖率100%,全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