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窦翔)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全面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通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划布局,全力做好“五量文章”,工业经济存量优化、增量扩大,呈现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着力调结构促升级,做好盘活存量文章。加快钢铝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企业生产设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力度,“十四五”以来推进实施“三化”改造项目100余个,完成投资150亿元。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占比提升,不断增强发展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7.9%。
着力抓项目扩投资,做好引入增量文章。抢抓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机遇,从产业中培育项目、从政策中谋划项目,酒钢炼轧厂工艺装备提升、电解槽阴极全石墨化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2024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4.6亿元,较“十三五”末(2020年)增长近5倍。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优化完善“一方案、三清单、三图谱、四办法”政策体系,先后成功引进铭翔铝业、恒景源铝业、索通低碳产业园、浙江甬金不锈钢板带、河北文丰氧化铝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着力强科技提动力,做好提高质量文章。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酒钢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因瓦合金材料成功进入航空工业领域,嘉核科学城加速建设,氦—3管等拳头产品打破国外垄断。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培育国家和省级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5个,国家和省级5G工厂4个,“上云”企业52家。加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载体19个。
着力优服务增效能,做好增强能量文章。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户、创新型中小企业54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较“十三五”末增加26户,达到86户。全面落实“包抓联”“六必访”“驻企”联络员制度,近3年帮助工业企业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310件,解决率95%,“驻企”联络员机制被国务院减负办评选为2024年“强化企业服务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
着力延链条育集群,做好做大总量文章。加大延链补链力度,西北首个氧化铝项目嘉唐铝业600万吨氧化铝一期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的“绿电铝”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冶金有色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铝产业集群荣获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29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56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22个月保持9%以上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