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
弘治七年(1494年),经略哈密的兵部右侍郎张海提出:“甘肃东、中、西三路,延袤二千余里。四当敌冲,盗贼出没无时,若不因地制利,务为悠久之图,恐盗贼滋蔓,为祸不可胜言。臣按诸路或当增筑墩墙,或当修理壕堑,动有数十百里,求敕谕甘肃夺臣,督官于农闲之时,渐次修理边防,或地有沙石者,用古植木立栅之法,或水路不通者,用他边窖水之法,使营垒相望,哨守相闻,靖虏安边计得矣。”此建议后被采纳。是年,谕令肃州增修加固嘉峪关,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监修加固嘉峪关内城,当年在西瓮城西面,加筑“凸”形罗城,作为内城之保障,嘉峪关之西大门,并在罗城以西筑月城、壕堑回护罗城。罗城城南侧筑马道登城顶,正中东西向设城门,城南北城墙与外城墙接连,西瓮城西墙与罗城东墙原设木制天桥连接(被毁后未恢复),形成内、外城重城并守之势。
弘治八年(1495年),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上修建雄伟壮丽的嘉峪关楼,次年嘉峪关关城增修加固完成,一座高17米的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周围明柱回廊的木结构关楼拔地而起,结束了嘉峪关建关以来有城无楼的历史。《敦煌杂钞》有“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的记载。又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嘉峪关楼,在关西城门上,副使李端澄建。”同年十一月,甘肃巡抚都御史许进及总兵刘宁率兵出师哈密,吐鲁番速檀阿黑麻兵败西遁。此后,西部地区与关内贸易逐渐增加,明廷也默许了嘉峪关外的商贸活动和人员往来。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廷准许吐鲁番入关通贡。
弘治十年(1497年),甘肃镇参将彭清驻镇肃州。十一年(1498年)五月征集民工修筑肃州北长城(嘉峪关东北长城)。肃州北长城西起野麻湾、新城、两山口经明沙窝、下古城,跨北大河至酒泉临水暗门,墙高一丈三尺,厚五六尺,用夯土、沙草夯筑,全长约七十里,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完,与弘治元年嘉峪关南北(西长城)相接。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为加强防务,乃敕修嘉峪关。此次,主要加固加高内城城墙,仅西罗城南北城墙计长191.3米,地基厚25米,上宽5.3米,高10.5米。墙正中开门,门洞为砖砌拱券式,进深25米,高6米,宽4米,基础和通道全用石条砌铺,两扇巨大木质城门用黑铁皮包钉。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五月,镇守甘肃总兵刘胜奏备边四事。其中修筑边墙、增墩台是四事之一。奏折中说,计划修筑“自庄浪接宁夏冈子墩起至肃州嘉峪关讨赖河止,修筑边墙总共二千六百七十八里,增墩台,首末须三年告完,该用人夫九万。”廷议照准,由各州县长官会同本边分守、守备等官监督修筑。这一次全面、系统地修筑了嘉峪关及周边边墙,嘉峪关城防体系基本形成。
弘治十七年(1504年),瓦剌及安定部进犯沙州,罕东左卫都督佥事只克不能自存,叩嘉峪关求助,明廷赈给之。十二月,分守肃州参将吴钱及兵备副使李端澄收复吐鲁番,占哈密近城剌木并哈剌贴等城,稳定了哈密局势。
正德元年(1506年),钦差承信校尉王镇担任“委修”肃州嘉峪关关城的监工,肃州兵备副使李端澄接受了具体负责修建嘉峪关内城东西二楼,及官厅、夷厂、仓库等附属建筑的任务。李端澄依照嘉峪关楼的样式,修筑了嘉峪关的东西二楼(光化楼、柔远楼),并增筑角墩六座、敌台两座,又在城内修建了官厅、玄庙、夷厂、仓库等建筑。这次工程用时七个多月,到正德二年(1507年)二月完工。经过这次修建,嘉峪关城面貌大为改观,三座雄伟的关楼“一”字排列在关城中轴线上。其势“望之四达,足壮伟观,百里之外,了然在目”。自此,一座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形成重城并守之势,犹如边陲锁钥,雄伟壮观,矗立于西陲极边。
嘉峪关关城内存有明代《嘉峪关碣记》碑一块,碑文详细记载了李端澄监建东西二楼和关城内附属建筑的情况,包括主要建筑的名称、规模及当时的官员、工匠姓名等。
碑文如下:正面,额刻:《嘉峪关碣记》题名,下为:“建修玄帝庙碣记”文:
皇明肃州卫嘉峪山关内居中第,旧有玄帝庙,岁戍官军百余,西域往来使旅祈仰,无不感应。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宪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推诿镇董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惕睹高真祠居下 隘,恭虔叩请,三卜俱吉。遂协心捐资,移建于关南城上,向北筑基,重修庙一所。中塑玄天上帝,两壁绘诸天神将,金饰辉煌,神威炫耀,凡有祷事必应。因立碣以记其颠末。
大明正德二年丁卯春二月望日,委修肃州嘉峪山关承信校尉王镇立碣撰书。
背面,额刻:肃州卫,下部刻关城周长、东西楼间数和仓库、夷厂、官厅的间数。还刻有指挥官员和工匠、书写人姓名。
碣右侧刻七言律诗一首,赞颂这一历史功绩:
承委边关创立修,庙宇官厅可完周。
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
东通山海名威显,西阻羌戎第一州。
感蒙圣朝从此建,永镇诸夷几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