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玉关
我出生在嘉峪关,次年随父母回到了老家玉门,16年后又来到嘉峪关工作,至今55年再未离开,可以说,嘉峪关是我真正的家乡。55年里,我亲身感受了嘉峪关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一辈描述的嘉峪关。共和国建立之初,嘉峪关除了关城下面有二三十户人家、西北面有玉门油矿的一个农场外,其余都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我父亲当时在玉门油矿的农场工作,我们家租住在关城附近的一个农户家。听老一辈讲起当时的嘉峪关:“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黑石滩,往后看,鬼门关。”这形成了我对嘉峪关的最初印象。
初识嘉峪关。新中国的建设高潮打破了这里的沉寂。1958年,国家决定在嘉峪关下建设西北重要钢铁基地,这块地方当时隶属于酒泉,因此定名为“酒泉钢铁公司”(当时叫“三九公司”,属国家二级保密单位)。
我是1969年2月从玉门招工来到嘉峪关的。之前酒钢建设已经历了两上两下的曲折:热火朝天的酒钢建设因严重自然灾害不得不于1961年下马,1965年第二次上马恢复建设。因此国家决定酒钢第三次上马,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嘉峪关参加酒钢建设的。
当时的嘉峪关,虽有几栋楼房,但街道很短,向东到公司大楼(现在的诚信广场)、向西到胜利路口、向南到圈楼(现在的人民商城)、向北到十四栋(现在的富强路市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树少风多,每年春天10到12级大风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直径20到30公分粗的大树被刮断、围墙被刮倒是常有的事。
嘉峪关虽然因企设了地级市,但因规模太小而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加之财政困难,城市建设几乎停滞不前。直到改革开放后,酒钢、嘉峪关才真正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酒钢的炼钢、轧钢工程相继上马;政企分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市逐渐形成。
今日的辉煌成就。今昔对比,嘉峪关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今天的嘉峪关,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还有很多耀眼的光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绿化先进城市等等。现今,嘉峪关是驰名海内外的工业旅游城市,也是甘肃省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这种强烈的反差折射出了前辈们不畏困难、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奋勇开拓的革命精神。
沧桑巨变,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幸福感溢于言表。我常常会自豪地向别人介绍嘉峪关的六大名片:
——工业名片:酒钢作为西北最大的钢铁企业铸就了嘉峪关辉煌的基础,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的入驻进一步带动了嘉峪关经济的发展,还有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共同打造了嘉峪关辉煌的工业名片。
——文旅名片:老祖宗留下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魏晋文化、边塞文化,构成了嘉峪关深厚的文化底蕴,把保护、开发、展示、利用有机结合,形成了嘉峪关靓丽的文化名片,也大大提升了嘉峪关的旅游业。
——生态名片:这里年降雨量仅80毫米,曾是无土无水的不毛之地,嘉峪关人硬是靠着一股子战天斗地、锲而不舍的精神实现了生态立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湖光山色、戈壁明珠”,成为嘉峪关人引以为豪的生态名片。
——教育名片:嘉峪关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全省的第三方阵,但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奋力追赶,无论教育质量、办学条件还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都远远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嘉峪关人津津乐道的又一张名片。
——城市名片:在昔日的戈壁滩上,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大气、洋气的城市建设,干净、整洁的城市管理,是生活在这里的嘉峪关人深感自豪的又一张名片。
——精神名片:“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是酒钢、嘉峪关崛起的最好阐释。酒钢建设虽然多次经历波折,但每当恢复建设时,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作风又充分地展现出来。“铁山精神”不仅是酒钢的企业精神,也是这座城市的创业奋斗精神,是嘉峪关重要的精神名片。
嘉峪关的巨大变化,是新中国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发展缩影。今天,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已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