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翔 徐晓飞 许婧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我市三镇农民正抢抓农时忙耕种,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错失一季、荒芜一年”,足见春播春种对于一年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其实,早在魏晋时期,古人们对农业生产就非常重视。
在嘉峪关市东北18公里处的新城魏晋墓六号墓中,有《犁地图》《耙地图》等反映耕种劳作的画像砖。这些画像砖通过简练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生动再现并记录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耕备耕时节的场景。这些耕种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古人对耕种的重视、付出的辛劳,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智慧,以及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
嘉峪关长城研究院魏晋墓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卢晓玲介绍,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最讲究时令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切农事活动都是围绕时令节气开展。从春分开始,北方地区就可以开始春耕播种了。早在18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居住在河西地区的先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墓室的砖墙上,发现有大量的反映农业生产的画面。在六号墓的前室西壁可以看到一幅犁地的画面,画面中一农夫一手扬鞭,一手扶着犁把,驱赶着牛正在犁地,这一时期我们看到犁已经经过了改良,它为直辕犁,而且犁头呈一个锐角三角形,更加便于破土深耕。犁完以后,就要进行第二道工序了,在耙地的画面中,一头牛拉着耙正在奋力地前行,一个人蹲在耙上,加重了耙的重量,达到破土保墒的目的。其他的墓葬砖画上,犁地、耙地、耱地、秋收、扬场、打连枷等等,几乎囊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在没有摄影资料的年代,这些砖画的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形象可靠的实物资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北方的农村依然沿用这样的农耕方式。河西走廊自然条件良好,靠着祁连山雪水的灌溉形成了千里沃野。自汉武帝开发河西建立酒泉郡后,大规模的徙民实边,把内地先进的农具以及生产技术带到了河西,从而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居住在河西地区的各族人民携手并进,在戈壁荒原上开荒种地建设河西的动人场面,它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达繁荣景象。
相关链接:
在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反映耕种劳作的画面比比皆是。如犁地: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力度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
耙地:一披发的少数民族农夫蹲在耙上耙地,其夸张性的发式和衣着,突出了劳动者的身份。据史书记载:羌人“披发覆面”“衣裘褐”,由此推断该农夫为羌族。农耕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巨大影响也可略见一斑。
耱地:一农夫左手执鞭,右手揽着缰绳,利用身体的自重,站在二牛抬扛牵引的耢上耱地。耢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这幅砖壁画是我国最早的二牛抬扛的形象资料之一。
播种: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随后碎土。播种者左手抱盆,右手抬起,有节奏地撒种;身后的男子动作娴熟地翻土、碎土。劳动的场面有条不紊。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以图像的形式再现并记录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场景。从这些耕种的画面可以看到当时的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付出的辛劳,而这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今,农业生产大步向机械化迈进,铁牛在农业生产中大显神威,耕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牵着黄牛春耕的场景,已定格成了一幅幅有故事的壁画。
(文图由市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