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霞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绿化工作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总抓手,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坚持科学绿化,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因地制宜、科学务实推进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生态修复。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土绿化面积0.73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3.05万亩,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18万株,网络募捐51.3万元,美丽雄关绿色本底持续夯实,全民共建共享绿色家园格局持续巩固。坚持系统治理,着力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修复。2023年以来,累计向上争取国拨省补资金3920.9万元,实施巩固退耕还林、生态林抚育、草原生态修复、林草综合治理、森林草原植被恢复等重点生态项目,18.3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实施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续建项目,通过水系治理、植被恢复、设施完善等多元治理举措,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需求导向,全力做好“口袋公园”提升改造、城市公园基础设施完善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西域花园、建设西路“口袋公园”2个,朝晖、昌明等社区花园10个,让群众乐享更多“绿色福利”。改造提升机场路、嘉酒快速通道22.1万平方米,种植乔灌木1.8万余株、绿篱2万余株。在市区、公园补植补种缺株断档乔灌木及花卉5.6万株。
注重生态转化,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以质量效益为切入点,着力把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入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面深化林改、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利用现有集体林地资源,培育发展林下经济等生态富民路径。2024年全市累计林下经济总产值1846.93万元,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40家,林下养殖合作社、企业15家。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了“绿色银行”带来的切实利益,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坚持改革创新引领林草发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引导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盘活集体林业资产,全市累计流转林地达到506亩。
严格资源保护,夯实生态安全基石。坚持把深入实施林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主体责任。建立林长制“四单一函”工作机制,不断靠实镇、村各级林长责任。林草资源保护不断加强,严格打击毁林毁草行为,对近年来各类破坏森林资源问题进行全面清查,侦办涉林案件6起;积极推进林草湿综合监测,完成7个森林样地、8个草原样地的监测和2个草原样地的健康评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多部门联合开展“清风行动”“平安寄递”执法检查,引导经营实体合规经营,累计救治野生动物88只,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林草灾害防控成效明显,开展林草领域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治理,整改隐患131处;启动新一轮光肩星天牛三年攻坚行动,运用疫木清理、化学防治、打孔注干、配置诱杀树等方式开展综合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统防统治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林草法治建设有力推进,2024年出台《嘉峪关市绿化条例》,进一步推动我市绿化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雄关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动力。我市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生态保护与绿化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向着建设更加美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