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碗饺子的重量 ——观热播电影《水饺皇后》有感 2025年06月24日

● 徐兆宝

在五一档特效大片的喧嚣轰炸中,《水饺皇后》宛如一屉刚出锅的家常饺子,蒸腾着热气与温情,用最朴实的食材包藏起时代的厚重与女性的坚韧。这部由刘伟强执导、马丽主演的传记电影,以“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将一碗饺子的故事,熬煮成一部镌刻着生存智慧与人性光辉的时代史诗。

影片上映后,赞誉与争议并存。有人将其奉为“感动时代的女性史诗”,也有人质疑这是 “资本家传记”。但不可否认,它撕开了“大女主”叙事的华丽外衣,将成功的密码归于母爱的托举、市井的善意与永不言弃的生命力。正如路演现场一位观众所言:“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传奇,分明是千万中国母亲用脊梁撑起的生存史诗。”在这个特效至上、流量为王的影视时代,《水饺皇后》用一碗带着面粉香的饺子证明:真正的艺术力量,永远生长在真实生活的土壤里。

故事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青岛护士臧健和(马丽饰)远赴泰国寻夫,却遭遇丈夫背叛、婆婆羞辱。毅然净身出户的她,带着两个女儿流落香港街头。语言不通、身份受限的困境中,她白天打三份零工,夜晚蜷缩在逼仄的合租房里,每天仅睡4小时。直到一场工伤彻底剥夺她的劳动能力,命运的齿轮才将她推向湾仔码头的水饺摊——这一推,便推开了一段震撼人心的人生传奇。

马丽用颠覆性的表演,褪去喜剧演员的光环。她粗糙皲裂的双手、布满血丝的眼睛、面对生活重压时无声地落泪,将底层女性的坚韧与脆弱诠释得淋漓尽致。街头摆摊时的局促不安,分食清汤面时蹲地分碗的小心翼翼,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尊严的重量——即便身处尘埃,也要以最挺拔的姿态活着。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初期水饺摊生意惨淡,臧健和跑遍香港饺子馆,反复试验三天三夜,终于研制出“薄而筋道”的独家面皮配方;为了坚守品质,她宁可倒掉整锅饺子,也不愿向不新鲜的食材妥协。这些细节里,藏着最朴素的商业智慧,更藏着一个手艺人对品质的执着坚守。

在这条充满艰辛的创业路上,臧健和并不孤单。糖水伯偷偷垫钱帮她购置推车,房东红姐深夜亮起的那盏灯,警察华哥从执法者到忠实顾客的转变…… 一碗汤圆、一盏灯火、一个摊位的相让,勾勒出底层社会最温暖的互助图景。这些市井小人物的善意,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臧健和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看到,在生活的泥沼里,总有人愿意伸手相扶。

两次关键的“离别”,成为臧健和觉醒的转折点。第一次被迫离开背叛的丈夫,是无奈的断舍离;第二次主动拒绝华哥的移民提议,则是清醒的自我选择。这一拒,拒绝的不仅是安逸的依附,更是对独立人格与人生理想的坚守。当她为保护女儿挥刀震慑黑帮时,展现出母爱的决绝;当她与红姐相互扶持时,构建起“女性托举女性”的温暖同盟。影片通过这些情节,有力地批判了“生女儿是赔钱货”的封建思想,更警示着女性依附他人的潜在风险,深刻诠释了独立与尊严的永恒价值。

当我们看到臧健和在暴雨中死死护住水饺摊,深夜里为女儿缝补衣衫,成功后不忘回报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女性的奋斗传奇,更是无数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缩影。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揉捻出的何止是生计,更是对生活永不熄灭的热爱与希望。

一碗饺子承载着怎样的重量?是母亲深夜揉面时,将爱与希望一寸寸揉进面团的坚守,为破碎的家庭筑起温暖港湾;是创业者在无数次试错中,用执着与汗水捏合出商业传奇的非凡勇气;更是市井巷陌里,陌生人递来的半盏灯火、一勺热汤中流淌的脉脉温情。当片尾“致天下所有的妈妈”字幕缓缓浮现,这碗饺子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化作一面明镜,映照出平凡人奋力拼搏的鲜活身影,无声诉说着永不言弃的力量,诠释着生命最动人的重量。